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王彬聚富配资
图源:新闻晨报
录取通知书年年有,年年“花样”不一样。今年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再一次轮番“上新”了:有的一打开就是一幅绚丽的画卷聚富配资,还有一盏书灯;有的里外好几层,层层“别有洞天”;还有的封面镶嵌精巧转盘、赠送“太空船票”、藏着两块茶砖、赠送南极海水吊坠……只有想不到,没有做不到,这样的录取通知书,比很多高端伴手礼还要精致和高级。也有网友表示,这甚至堪比故宫文创,看着就很“烧钱”。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近年来的高校录取通知书确实越来越“内卷”了!
录取通知书确实承载着仪式感、形象宣传与纪念价值等功能,适度创新本无可厚非。然而,当“花样迭出”“不断升级”成为常态,通知书日益复杂化、奢侈化,其必要性便值得深究:这是为了学生,还是为了炒作、制造噱头?耗费的巨量心思与财力,与其产生的社会价值是否匹配?当通知书沦为高校不计成本花式竞赛的“秀场”,形成一种攀比风气,当通知书披上不食人间烟火的“精致”外衣,与普罗大众的渐行渐远,所折射出的会不会是一种教育异化和价值迷失?当学生接到这样的通知书,他受到的又是怎样的教育?
教育部在《部署做好2022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》中就明确强调,各高校要坚持简约、节约的原则制作录取通知书,避免铺张浪费,认真做好录取通知书寄递等工作。对照此要求,当下众多高校的通知书制作,显然南辕北辙,有“过度包装”“华而不实”“铺张浪费”之嫌。为了卷而卷,暴露的还是形式主义的真问题。
此外,录取通知书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,很多细节也没有那么经得起推敲。不少录取通知书先后陷入到“抄袭风波”“错字风波”,这种情况几乎年年都有。若真将通知书视为对学子的尊重与守护教育本真的体现,怎会犯这些低级错误?这不仅是顾此失彼,更是舍本逐末。录取通知书沦为徒有其表的“花架子”,其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,高校的初心与追求便不得不接受公众的拷问。
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“过度包装”“花式攀比”的倾向,在高校并非孤例。毕业季时校长们“金句频出”“搞怪合照”轮番上演,然而在“很多金句都是网络摘抄而来”“学生平日见校长一面都难”的现实中,这番“花式整活”,是真情流露,还是一场精心编排的“表演秀”?同样值得深思。
梅贻琦先生有言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大学的核心是教书育人,绝非作秀表演的场所,高校当持重务实,力戒浮华,深刻明白“里子远比面子重要”的道理。高校们不妨扪心自问:在教育改革、学风师德建设、推动教育公平等关乎大学根基的实事上,是否投入了堪比设计奢华通知书的心力?校长毕业典礼上的殷殷寄语,到底有多少干货?“含金量”几何?掏心窝子的话,平日里又给学生说了多少?那份毕业季才展现的“平易近人”,能否贯穿于日常?
录取通知书理应走出“重形式轻实效”的误区,回归其传递喜讯、承载尊重的朴素本质。省下的精力和资源,应投向更迫切、更重要的方面,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合理配置,发挥更大作用。大学校长的舞台聚富配资,更应在日常的校园里,而非局限在毕业典礼的聚光灯下。洗尽铅华始见金,褪去浮华归本真。大学是时候下决心告别这一场场“秀”了,轻物质而重精神,将目光真正投向教育本身,回归到“一切为了学生,为了学生的一切”的本真。莫让精致的通知书,表演式的毕业演讲,成为迷失教育初心的注脚。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