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开屏见“好”》栏目点赢通,聚焦山东好人好事,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、上开屏、上首屏,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“身边的榜样”,讲述精彩山东故事。本期人物是“致敬探路人”系列。
在中国,苹果是老少咸宜、撬动农业产业发展的“国民水果”。如今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,苹果栽培面积达3000万亩,占世界50%以上,年产值超2000亿元。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国内市场上的主流苹果品种,如“红富士”“青香蕉”等均来自海外。多亏了中国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不懈努力,我们才重新将“果盘子”端在自己手中。其中,离不开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团队40多年的持续攻关。
陈学森,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,深耕果树科研43年,在苹果育种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。
“健康中国不能少了苹果,乡村振兴更不能少了苹果。”陈学森表示点赢通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中国苹果都面临种源依赖进口的“卡脖子”困境。为此,他带领团队开启长达40余年的攻关,创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,研发省力高效栽培技术,先后选育出了20多个果树新品种,其中包括填补了中国红肉苹果品种空白的“幸红”“福红”“美红”“满红”。
不止苹果,陈学森在梨的育种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。经过长达十余年的钻研,陈学森团队利用红肉苹果的育种技术,育成了优质、耐贮的“山农酥”梨。2015年12月,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审定,“山农酥”梨具有鲜食品质优良、加工性能优异、果实大、成熟晚、耐贮藏及抗性强等六大特点。按当时的情况,投入市场后可带来几千万元的转化收入;后来的市场反应,也印证了这一推想——2020年11月,“山农酥”梨首次投放市场,在北京、上海等中心城市卖出了单个梨子50元的价格,并且供不应求。
然而,这样价值连城的品种,却被陈学森免费送给了农民。在很多人看来,这是一个“犯傻”的决定,但生于农村、长于农村的陈学森,曾深刻体验过务农的艰辛,亲眼目睹过农民的不易,在他心中,造福农民和农村的价值和意义远比千金重。
“要想改变命运,就得掌握技术。”每每谈起与果树结缘的缘起,陈学森都会回忆起高中假期到苹果园里打工的经历。打工期间,每到中午吃饭的时候,陈学森就会掏出从家里带来的地瓜干煎饼、老疙瘩咸菜条点赢通,就着白开水艰难下咽;而果园的技术人员却是每人2个白馒头、一碟芹菜炒肉和一碗鸡蛋汤,这让他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——“掌握技术能吃上白馒头。”这个直冲脑海的朴素念头,成了后来支撑陈学森刻苦学习的动力。
1978年,作为恢复高考第二届考生的陈学森顺利考入山东农学院果树专业。1982年,他以全优生的身份毕业留校,从此开始了与苹果相伴的科研人生。如愿吃上白馒头的他,渐渐地将改变广大农民的命运作为新目标。
这些年来,他和团队研发的苹果新品种、新技术在山东的胶东半岛、沂蒙山区和西部的黄土高原等苹果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。他本人也以第一完成人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、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,更荣获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称号。
(大众新闻记者 杨烨莹 编辑 徐晨设计车婷婷实习生 周艺扬)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